Search

〈不告別〉 蘋果日報 2021年6月23日

(因不確定何時會在蘋果網站下架,全...

  • Share this:

〈不告別〉 蘋果日報 2021年6月23日

(因不確定何時會在蘋果網站下架,全文轉載於此)

友人曾志豪上星期五完成恒常直播電台節目後被即時解僱,他稱雖然早有心理準備會被調走,惟仍遺憾未能於節目中與聽眾道別。過去一年,香港人經歷了很多告別,和恐怕更多的來不及告別。如何說再見,成為當今香港人的必修科。

移民潮再起,人和人之間要道別,每晚都有一個又一個要移民的家庭在機場出境大堂和親友說再見。一家人能夠一同離開的,還好。如果同一家庭內意見不合,可能是政治理念不同,又或對未來風險評估有異,甚至是個別家庭成員因為要完全依靠香港的支援網絡照顧而無法離開,輕則家庭內部紛爭,無從解決下甚至家庭分裂。30年前的那次移民潮成為許多情侶分手的理由,這一波會拆散多少對鴛鴦?

機場以外,還有監倉。當因涉及抗爭浪潮相關案件被判入獄成為常態,如何「準備入獄」亦成為一門學問。換用配合監獄規格的鞋履和眼鏡,安排入獄後的閱讀書單,也成為許多等待判刑者告別自由前的功課。而能夠做足準備,恐怕還是相對幸運的。國安法實施後,多少從來沒有參與過街頭抗爭的從政者與知識分子,在某個清晨被警察登門拘捕之後便迎來不准保釋的無限期扣押。在離家之前,他們都沒有機會好好和家人、友好,以及眾多的支持者道別。

來不及道別,讓人感傷。過去一年來,相信不少讀者都吃過因同事移民離職而派發的「散水餅」,但也有很多朋友選擇靜悄悄的離別,到對方到埗後才發現:咦,原來他也走了。過去一年來,回想數次和政界中人碰頭問好,沒想過下一次已變成在羈留中心的探訪中心隔着玻璃靠對講機說話。

當然,也會有些人,是沒可能預先道別的。他們身體上雖然沒有離開,但精神價值上已變得和過去完全不一樣,甘心成為強權的奴隸。遇上這種一去不復還的分離,有時更為痛苦。

生活中各種來不及道別的,又何止於個人。在香港電台當客席主持,近月來每次錄製節目時都會和嘉賓說:說不定這一集就是最後一集,如果不是在播出前已被抽起的話。回想近來香港各傳媒機構所經歷的風風雨雨,這句話不幸言中的概率一點不低。

然後,來到這一篇過去一年來每周刊登的論壇文章:還會有下一篇嗎?還是連這一篇也不能印出來?下筆之時,也沒有保證。

無可否認,整個我們曾經熟悉的香港,正在急速離我們而去。去舊迎新,本來不一定是壞事。航向未知,有時也是一種樂趣。但當你懷疑在變得更好之前,將要先經歷一段可能相當漫長的黑暗時期,則難免會對一切和過去相關的事物表現出緬懷之情。

但緬懷並不足夠。回到2007年,時任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要拆掉皇后碼頭,當時留守的抗爭者在碼頭拉起一條橫幅,寫上「不告別」三個大字,表明不想再重演每一次舊建築拆卸前市民蜂擁到現場拍照的儀式化懷念。雖然皇后碼頭最終被拆,但自利東街、天星碼頭和皇后碼頭以來一系列的抗爭,卻開啟了香港社會運動的轉化:人文價值、公眾參與、土地正義,成為了新的關鍵詞。

拒絕告別就要不停創造

不想止於緬懷,惟有不斷創造。我們可能已在沒有預告下經歷了最後一場的維園六四晚會,最後一次的7.1大遊行,和最後一場公開公正的民主選舉。但是,我們也在不斷創造很多新的第一次。過去兩年來,我第一次看到互不相識的香港人在打壓中互相保護,第一次見證香港人做到「齊上齊落」,第一次相信象牙塔中說了數十年的另類經濟有可能在香港成真,第一次可以放膽說我為我的同區街坊感到自豪。

同一道理,相對於緬懷個別媒體的終結,我們更需要創造新的意義。媒體形態因外在環境因素而改變,從來都是媒體生態的一部份。然而無論如何改變,媒體的基本功能是傳播意義,沒有意義也就沒有媒體。隨時勢逆轉,我們或許要和個別的媒體告別,但我們不能和意義的建立告別。拒絕告別,就要不停的創造,不停的實踐,衍生新的內容,成就新的意義。只要有燈,就會有人。

梁啟智
時事評論員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時事評論員
View all posts